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代青年大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传递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力量日益凸显。
无论是在疫情、洪水等灾难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角落里,我们总能看到大学生默默传递爱心、贡献自身力量、用善意温暖他人的身影。他们践行雷锋精神,以奉献诠释责任担当,用行动为他人送去温暖与帮助。最近就发生了这样一件暖心的事情。
11月6日,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新闻传播学类的刘艺齐、黄娅、刘祎、陈晓雪四位同学外出就餐途中发现一老人意外晕倒,她们立即上前查看老人的情况并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在老人逐渐恢复意识后,刘艺齐随即递给老人一瓶矿泉水。老人喝完水后很快清醒过来。她们耐心地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并通过与老人交流来观察老人是否清醒,直到确认老人状态良好后才默默离开。
对于四位同学而言,这只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老人对此深怀感激。近日,特地为新闻与传播学院这四位同学送来了感谢信。
恬淡游莲幕,谦虚践玉常。对于救助老人这件事情,四位同学始终保持着谦虚低调的态度,默默地发光发热。对于这件事,她们有着自己的感触。

(黄娅)
当被问到为什么帮助老人时,黄娅表示当时并没有考虑太多,并谈道:“我始终认为,如果我们心怀善意和真诚对待别人,回馈给我们的也将会是善意。”而她也感受到了老人家送来的温暖。老人清醒过来后对她说的一句“您真是个好人”让黄娅印象深刻,在得知老人特地送来感谢信后,黄娅更是深受感动,她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刘艺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刘艺齐谈道:“每一个人都会变老,也都会遇到困难或突发状况,到那时,我们会很希望有人能给予帮助。”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青年人必备的素养与品质,而她也用行动诠释了这一份温暖。让尊老爱老的旗帜高高飘扬,是我们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祎)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的爷爷也曾被别人帮助过,我十分感激那些善良的人。我希望能做一名爱心的传递者,尽力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因为心怀善意与感激,刘祎坚定地踏上传递爱心的道路,践行帮助他人、弘扬正能量的新时代雷锋精神。当社会充满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幸福。

(陈晓雪)
在个人利益与道德义务矛盾凸显,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的社会背景之下,“扶不扶”“救不救”的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的焦点。但陈晓雪表示:“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显得太过苍白。心向阳光,又怎会坠入深渊。我始终相信世界上温暖的人更多。”她希望这个社会是温暖的,也希望自己能做一名爱心的传递者,将这一份温暖传递下去。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辅导员赵晓萌老师在知道这件事后有很大感触。她肯定地说道:“我为她们的行为感到非常自豪。第一是因为她们毫不犹豫地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第二是她们默默无闻、低调谦卑。无论是在被救助者想要了解她们的身份以示感谢时,还是学院对她们的事迹给予肯定时,她们都觉得这是她们应该做的事情,不需要被表彰,她们助人为乐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
通过这件事,赵晓萌老师希望同学们勇担重担、身体力行、弘扬正能量,积极继承发扬新传学子的优良品德。与此同时,赵晓萌老师也坚定地表示:“作为教师,我们也会积极地将优秀精神品质的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生活中。”当谈到具体措施时,她说道:“我们会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让同学们感受榜样的力量。此外,我们也会举办一些志愿活动,丰富同学们的实践经验,帮助他们更好践行志愿精神,从而促进助人为乐等高尚品质得到更好的传承。”

(牛纪军与王新振老人)
当被问到为什么会想到写感谢信时,牛纪军老人说道:“当时我晕倒在地,这几位女同学及时对我伸出援助之手,我是非常感动的,所以我就主动送一封感谢信到学院去,希望她们能将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也是感谢学院对学生的培养。”他对我院四位同学的暖心行为再次表示感谢,并希望她们能好好学习,在专业领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据了解,牛纪军老人曾被授予“出彩开封人”的称号。今年五月份,69岁的他同其他两位老人不顾自身安危,跳入河中合力施救一落水男子,并在施救成功后默默离开。在施救过程中,由于用力过猛,牛纪军老人不慎受伤。但他表示,看到有人落水后,抓紧时间救人是第一反应,换做任何人都会这样做的。
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牛纪军老人与新闻与传播学院四位姑娘的故事,并非是简单的救助,而是爱心传递的真实体现,更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践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身做起,勇于担当,继承和发扬新传学子高尚的精神品格,用我们的爱心与善意温暖他人,让新时代雷锋精神浸润我们美丽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