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河大共青团 INDEX 校训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 实践育人 Content
实践育人

科技赋能产业 青春耕耘沃野——河南大学“三下乡”科技小院博士服务实践团暑期纪实

时间:2025-09-02  作者:  阅览次数:0次  责任编辑:王启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小院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岗”作用,切实助力区域农业发展,河南大学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在团中央、团省委的指导和校团委的支持下,由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硕士、本科联合组成的河南大学“三下乡”科技小院博士服务实践团以科技为翼、以实践为笔,深入田间地头,在中原大地上书写了一曲“赓续红色血脉,科技赋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之歌。

一、赓续红色使命,守护生态文化根脉

实践团队首站来到开封党员政治生活馆。这里宛如一部生动的红色史书,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实物,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将大家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当年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团队成员深受鼓舞。

在黄河黑岗口,站在雄伟的水利工程旁,大家仿佛看到当年无数建设者为了治理黄河、造福人民,不畏艰险、日夜奋战的场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在队长雷绳尾博士的带领下,同学们面向党旗,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在黄河岸边回荡,表达了青年学子对党的无限忠诚以及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决心。黄河的长治久安,带来了农业的兴旺发达和周围百姓的安居乐业。队员们实地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向村民普及黄河生态保护知识,讲解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农业模式,呼吁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轻对黄河生态的破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深入田间调研,精准把脉农业生产痛点

8月25日,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宋永鹏,中国农技协开封棉花科技小院首席科学家兼“三下乡”科技小院博士服务实践团指导教师邹长松教授、思政教师李志芳教授、安全教师于成德副教授,作物病害综合防控团队骨干教师王少伟等一行6人带领团队前往通许县百里池乡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通许县百里池乡沃野铺绿,生机盎然。队员们循着田埂深入这片希望的田野,围绕辣椒、玉米、花生、葡萄、黄瓜等时令作物和水果的种植生产情况展开实地调研。他们或驻足田埂,细致辨识辣椒叶片上的病害斑点,记录疫病发病规律;或围在黄瓜地块旁,与农户交流水肥管理技巧。

“一到雨季,辣椒疫病和葡萄灰霉病就反复,打了药效果也不明显。”“玉米倒伏后,不知道咋补救才能减少减产。”“黄瓜枯萎病咋能除根呢?”……面对农户们提出的生产难题,队员们耐心倾听,并在调研手册上详细记录症状特征、发生时间及农户曾采取过的防治措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团队老师的帮助下,逐一解答村民提出的生产实践问题,给出切合实际的综合防控方案。队员们与当地农户建立了作物综合防控微信群,农田中出现的病虫害、水肥药、杂草等各种问题,经农户反馈,群内师生即刻回复,给出初步诊断结果和防治建议。“这个工作群太实用了”——种植大户康师傅高兴地说,“以前找农业技术员得跑很远,现在用手机一拍就知道该咋办”。 “零距离”调研不仅让队员们获取了农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数据和痛点问题,也为后续实验室开展作物病害攻坚和技术转化找准了切入点,有力的践行国家“让科研贴近农业实际、让技术服务田间需求”的发展要求。

三、校地座谈交流,共商产业发展良策

一场聚焦“科技助农、乡村振兴”的座谈会在百里池乡村委会召开,河南大学师生与省派第一书记暨百里池乡书记付佳带领的农业企业家、种植大户、大学新生围坐一堂,“校地企”三方与青年群体共同碰撞出乡村振兴的智慧火花。

宋永鹏以“乡村振兴与强农富农”主题党课开篇,围绕农业科技攻关、特色产业培育等政策方向展开深入解读,既明确了国家“强化校地合作赋能农业发展”的导向,也为后续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付佳激动地说,“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拥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师资队伍和青年团队。学校领导、一线专家亲自来到百里池乡送技术、送希望,看着师生们在田间地头和乡亲们唠家常,手把手教大家科学种植,为乡村发展精准把脉、开出良方,让新技术在这里落地生根,这份情怀和担当令人佩服!”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聚焦百里池乡农业发展规划和农民实际需求,围绕百里池乡作物病害防控科技小院筹建工作展开深度交流,队员们积极贡献专业智慧,建言献策。从实验室病害研究成果如何落地田间,到建立“专家驻点+农户实训”的服务模式,再到搭建病虫害实时监测平台,迅速敲定合作框架,让“科研助农”从愿景走向现实。会上还探讨了特色设施农业落地开封的相关内容。

四、青春对话燃激情,共赴助农新征程

队员们结合田间调研的鲜活案例,向村子里的大学新生讲述“把论文写在棉田麦垄间”的求学经历;新生们畅谈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在互动中汲取学长学姐的成长经验与前行力量。这场跨越培养层次和年级的交流,不仅让陌生的彼此快速熟络、情谊渐浓,更让“青春助农”的信念在青年群体中同频共振,进一步提升了团队协作的凝聚力。正如付佳所说:“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更要人才辈出。”实践中,队员们更加坚定了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形成同心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合力。

临行前,团队师生与百里池乡干部、村民代表在村委会门前合影留念,为河南大学“三下乡”科技小院博士服务实践团在百里池乡的暑期活动画上圆满句号。这不仅是一份纪念,更是一种承诺,寓意着青年学子将持续服务基层发展、心怀家国情怀,矢志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五、城乡联动传理念,志愿宣传扩影响

实践的脚步不止于乡村田野,团队成员还走进了开封市区,以“文化调研+志愿宣传”为载体,搭建起城乡沟通的桥梁。在社区广场的宣传展台前,队员们将百里池乡的农业实践故事与乡村振兴政策解读相结合,通过“作物病虫害防治小知识”“智慧农业新场景”等鲜活内容,向市民展现乡村发展的新面貌;在街头走访中,他们既收集城市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建议,也传递出“农业强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盛”的发展理念,让“乡村振兴”不再是遥远的政策术语,而是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的共同事业。

从田间地头的俯身调研,到市区街头的热情宣讲,青年学子的身影始终活跃在服务一线。他们用脚步串联起城乡两端,以专业知识破除认知壁垒,不仅让“三下乡”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从乡村延伸至城市,更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让青春的力量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愈发闪耀。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于河大青年学子而言,既是一场“从实验室到田野”的认知蜕变,更是一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使命觉醒。在田间辨病害、于田垄听民声的过程中,他们真切触摸到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深刻读懂“三农”工作的战略分量,服务基层的经历化作沉甸甸的责任感,让“助农兴农”的种子在心中扎根生长。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实践收获,在课堂求知、科研攻关中锚定农业强国目标,以青春智慧为笔,书写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



下一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三下乡:探寻乡村振兴基因密码,汲取青春奋斗思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