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走进豫州麦田,青春绘就振兴画卷 ——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服务团赴河南省沿黄流域小麦种植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卫停停 编辑:陈思雨 时间:2023年07月22日 15:09 点击数: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生命科学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充分发挥生物学一流学科优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组建“出彩中原”科技助农省级重点团队,在沿黄流域三门峡市、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等地开展不同种植区小麦品种对穗发芽率影响的实践调研,通过政策宣讲、科学普及、调查研究、访谈交流等方式助力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以实践行动使科研成果在豫州农田上开花结果。
(7月15日团队成员在开封市大康寨村进行走访调研)
(7月11日团队成员的出征合照)
走进田间地头,探析麦田实情
7月10日至7月15日,博士服务团成员在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高安礼教授的带领下先后前往洛阳市潭头镇、三门峡市王家后乡、郑州市万滩镇、开封市大康寨等地开展调研,以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的方式对各地农户、农资店及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相关调查,切实了解当地小麦种植品种、穗发芽率、产量与收益、化肥农药使用等农业生产现状。交流过程中,当地居民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热情地为同学们讲述自家小麦的种植情况。
团队成员结合实际,对沿黄流域小麦种植区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大家认真整理并汇总不同地区小麦种植情况,分析小麦品种等不同因素对穗发芽的影响。通过走进田间地头,寻找抗穗发芽优质小麦品种,为科研实验室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宝贵种质资源。博士服务团队长张琳对调研结果分析时发现:今年5月下旬以来,在持续的阴雨天气影响下,沿黄流域小麦种植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穗发芽现象。小麦品种是影响穗发芽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持续挖掘和培育优质抗穗发芽小麦品种对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7月13日团队成员在三门峡市王家后乡政府进行小麦调研工作)
(7月14日团队成员在为村民科普小麦种植的相关内容)
(团队成员在农田里观察土壤,对比不同地区土壤差别)
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科普宣传
“既然出来了,就不能‘空手’回去。”除了面对面交流,服务团成员跟随村民走进麦地,结合当地土壤质地及实际种植管理措施,对农户提出的“疑难杂症”进行“把脉问诊”,并在征得对方允许的情况下,将优质小麦品种带回学校,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
同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服务团成员制作了“破解小麦种植的科技密码”宣传册发放给各地农户。借助图文并茂的科普手册为村民们讲解如何进行科学选种、包衣拌种、合理施肥以及各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等内容。交谈过程中,同学们也发现了身边深藏不露的小麦专家,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小麦种植“土办法”,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团队成员制作的科普手册)
(7月11日团队成员在潭头镇大王庙村的集体照)
“此次实践给予了我锻炼的机会,让我走进田间地头,在实践中了解到了种质资源对于粮食安全的意义所在。我们青年学子必须要艰苦奋斗,勇攀科研高峰,为培育产量更高、抗逆性更强的作物品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团队成员李骋宇感慨道。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河南大学科技助农博士服务团作为省级“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充分发挥生物学一流学科优势,依托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工程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抗逆与特色小麦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节节麦-小麦衍生后代抗穗发芽特性的鉴定及数量性状位点的精细定位”为研究基础,通过实践调研找准“小切口”展开“大纵深”,通过科普宣传使科研服务“三农”、让知识遍地开花。接下来,科技助农博士服务团将利用收集到的小麦品种进行深入的基因挖掘和抗性鉴定,以科研成果为小麦种质前沿育种技术研发助力,为河南农业大田助力,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