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恰时来,奋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铿锵风雨中走过百年征程,用鲜血和汗水谱写下隽永华章。而今当代青年更应主动了解党史党情,讲好党史故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在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组织和号召下,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子积极参与由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广播电视台举办的“百年党史青年说”——百校青年大学生讲党史大赛,以青年视角了解党史,在挑战中突破自我,在挫折中锐意进取,采用多样方式讲述党史故事、传递红色精神,新闻与传播学院两支团队凭借优秀的作品成功入围百强。其中《等待》团队的指导老师陈琳、主演人员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袁佳雯于5月10日应邀参加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午间道》节目。

(陈琳老师与袁佳雯参与节目录制)
节目以直播形式在河南新闻广播FM95.5/FM102.3/ AM657、河南经济广播FM103.2频道播出,在学习强国客户端、大象新闻客户端、蜻蜓、喜马拉雅、河南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回放。

(陈琳老师)
在节目中,关于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陈琳老师回答道:“河南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响应和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工作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讲话精神。”
结合学院思政教育开展工作,她着重介绍了学院线下与线上、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创新型模式。谈及海选,陈琳老师讲道,全校师生参与此次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各院系师生利用各自专业的优势,从多种角度对作品进行设计创作,阐释自己对百年党史的认知,各院系的作品都很有特色,各有千秋。
当被问及选择《等待》参赛的原因时,陈琳老师从选题、形式、观感体验等方面进行阐述。她介绍道:“于小处,故事里有戍边英雄陈红军及其妻子肖嵌文之间的等待与爱情;于大处,故事里有个人对国家无畏的守卫和忠诚的信仰,是对百年前革命者的致敬。
同时作品中也体现出一种传承,这群新时代的卫国戍边英雄和百年前的那群革命者是相似的,同样年轻,同样有血性,由青年大学生演绎出来,集中展示了新时代青年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我觉得意义很大。”
作为《等待》的主创者之一,袁佳雯向听众讲述作品一波三折的创作过程。从初步构思到作品最终成型,她和搭档王东岩、李紫菡几乎每天都是在排练厅度过的,他们克服了诸多瓶颈,但存在一些遗憾。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由于时长问题,他们最终从观众的角度决定删去了“陈红军将妻子的信塑封起来,放进上衣口袋”这个情节。

(袁佳雯)
从创作到演绎这个作品,袁佳雯感触颇深,她讲道:“于创作而言,最终呈现的八分钟的作品带给我们很多新的体验、新的感受。但备稿、入戏、磨合、排练、录制的这些过程确实教会我更多。碰撞、协作都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必不可少的,我很感谢团队中的小伙伴们和我的指导老师。”

(20级编导张欣贺、20级播音李紫菡、20级播音袁佳雯、20级播音王东岩)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数英灵烈士的牺牲,是为了守卫我们脚下这片不容侵犯的国土。袁佳雯表示,英雄的故事足够动人,不是因为撰稿人的文笔多么华丽,也不是演讲者的技巧多么高超,而是因为故事中蕴藏的深厚爱国情就足以震撼每一位观众。同时,她号召新时代青年继承英雄的爱国之心,致敬戍边英雄,学习先锋品格,将高尚品格贯彻到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去。
而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袁佳雯同学也在节目中表明自己学习党史的决心:“我将积极参与到党史学习教育各项活动中去,了解党,感恩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做到爱党爱国,保持初心,既要注重专业技巧的学习和锻炼,也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让自己成为能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袁佳雯)
百年党史青年讲,红色精神永传承。在此次“百年党史青年说”——百校青年大学生讲党史大赛中,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子结合专业特色,坚守初心使命,让党史学习走“新”更走心。《等待》的创作,正是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年主动学习党史、讲述红色故事的充分体现。
“百年党史青年说”——百校青年大学生讲党史大赛已进入决赛阶段,同学们可以多多关注后期赛程,在了解相关参赛作品的同时,坚定自身理想信念,自觉传承先辈精神,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