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古镇仪封民间乐器众多,有喇叭、唢呐、铜器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仪封大铜器,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又因风格独特而备受关注。
自2006年仪封北街村民赵尊奎被命名为仪封大铜器传承人,2008年,以仪封为中心的西平大铜器被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又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荣获全国民间艺术表演赛金奖,荣誉之盛,不言而喻。伴着七月的风,调研团带着份期许来到仪封,开展铜器非遗文化调研。

品铜器底蕴
铜器种类繁多,每每演奏,除主要乐器大鼓、大铙、大镲、边鼓外,又伴着大锣、二锣、手镲等附属乐器,或配有吹奏乐器大喇叭。15-60人余的表演班队,是耀眼的明黄,是英飒的红,周身铿锵豪放的乐曲,配以造型舞蹈,将传统技巧及绝活展现在观者眼前。初临仪封,调研队便有幸于炎炎日头下观赏铜器表演,身临此景,视觉、听觉都倍受震撼,这是与过往认知中流行音乐带来的触动完全不同的感受,如果说,耳机中流行音乐是羽毛扫到心尖的微微痒,铜器便是将大鼓大镲搬到心窝上来了场荡魂摄魄的洗礼,小桥流水人家被倏尔拽去战场中伴随龙城飞将,被带往里巷中看盛事宣金榜,被转向原野中赏稻菽千重浪。扑面而来只觉蔚然壮观,只道“大铜器乐,享誉九州”。

赏铜器今夕
走近仪封村委办公楼,只见小楼,圆桌,窗外的阳光打在墙角的绿植上。数杯茶,几颗烟,耳边打印机的沙沙声做着背景板,与刚刚落幕的铜器表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调研团道明来意后,各位长辈便热情地介绍起铜器背后故事。“大铜器原是军用乐器,隋末唐初时,窦建德在仪封此地驻扎,每逢练兵和作战,都要擂大鼓、击大铙、大钹助威,久而久之便流传至民间。”赵金城先生向调研团讲述到。而在今夕,古老传统的大铜器也增添了新的活力,庆丰收,迎春节和闹元宵,而随着各村文化大院的兴起,人们又利用农闲或晚上,打起铜器,扭起秧歌、耍起龙灯,用来健身娱乐。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儿童,家家参与,妇孺同乐。不少农人办红、白喜事也请铜器队吹打,热闹一番。
仪封大铜器于2008年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并受邀到各地进行宣传演出。铜器代代相传,技艺愈加精湛,而仪封也因丰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遗迹逐渐形成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文化自信带动人民精神的自信,采访过程中,每每提起当地的大铜器,前辈们脸上都是难掩的骄傲,铜器精神好似条溪流环抱着村落,也系着脉络,注入当地人心底。

展铜器未来
谈起非遗,总会想到传承方面的问题,当村落里的孩子长大走向外面的世界,村庄里留下似乎只有逐渐老去的长者,铜器的声音又该怎么延续下去呢?陈顺爷爷是铜器的传承人,他说道:“铜器是村落里每个人的根,这里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了本。逢年过节时村子最热闹,铜器一响,家家户户都出门聚在一起,这里的人都是听着铜器声音,看着铜器舞蹈长大的,连在血脉里的,断不了。”为做好大铜器的保护工作,也是为了切实做好仪峰古镇的保护发展和管理工作,当地成立了由乡村干部和各界人士参与的“仪封古镇保护发展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管护措施,宣传组织群众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的工作当中。当文化遇上政策,变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加注了营养液,让非遗这棵大树在未来的长远日子中绿茵更胜。
昔日为将军出征助威而用的军用乐器散落民间,铿锵的响声便从隋末传至今宵,贺着节日欢腾,庆着粮食丰收,祝着整个村落生活幸福,传着代代乡魂,用声音承着激昂的铜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