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河大共青团 INDEX 校训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 海绵课堂 Content
海绵课堂
请输入搜索信息:

张涛:疫情中的谣言,你究竟信了几个?

时间:2020-06-28  作者:素材来源:河南大学青年讲师团 张涛  阅览次数:785次  责任编辑:马源苑

 农历庚子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到来,如同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以武汉为中心向多个省、区、市蔓延。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然而在军民齐心战“疫”之际,互联网舆论场上却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弦外之音”。

 它便是舆论场的流行“病毒”——谣言。

 今天,青年讲师团的张涛副教授来为我们带来海绵课堂“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第一季第五期课程——《疫情中的谣言,你究竟信了几个?》。

个人简介


117B3


张涛,哲学博士,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南省青年理论宣讲骨干、共青团河南省委青年讲师团成员、河南大学青年讲师团成员、河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主要教授本科生思政课“形势与政策”、本科生通识课“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研究生思政课“自然辩证法概论”等课程。曾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河南大学“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01网络谣言的危害

谣言往往与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如影相随。所谓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针对由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如水灾、地震、台风、核泄漏、恐怖袭击、烈性传染性等都可以被归纳到这个范畴之中。

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经互联网传播往往会产生“涟漪效应”,公众在这些“扭曲的信息”影响下会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容易引发的社会风险放大,不仅给应急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也对个人、社会秩序、政府信誉三个层面带来影响。

疫情期间的网络谣言对个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生活层面,如喝白酒、洗热水澡、吃大蒜等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的荒谬言论。就社会秩序而言,有些谣言容易引起公众情绪恐慌和外出抢购行为,增加疫情防控的成本和治理难度,如前一段时间,大批民众凌晨上街抢购双黄连的闹剧。

关于疫情的某些泛政治化谣言容易导致民众由对防控措施的不理解和不满意上升到对我国政治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如“武汉疑火化大量新冠肺炎患者尸体导致二氧化硫破千”这一广为流传的外媒报道让部分网民对“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官方报道的真实程度”产生了质疑。另外,还有病毒是“基因武器”、源于某科研院所泄露等等混淆视听的言论。

此外,还要警惕某些网络噪音。网络噪音不完全是谣言,主要问题在于讲故事只讲半截,披着“纪实”的幌子,“夹带私货”带节奏。试图通过操纵别人的感情来弱化人们的逻辑思辨能力,进而曲解客观现实,或输出极为片面的或个人化的观点。

健康的社会一定有一种稳定的、正向的主流价值,它是各种声音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不能忽视这个前提去谈“不能只有一种声音”。


12B50

(▲疫情中的谣言种类及危害)


02疫情期间网络谣言的成因


 说了网络谣言的危害,那么疫情期间谣言的产生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第一是疫情发展的不确定以及确诊患者给多数人带来了心理上的恐惧,亟需权威信息来缓解这种焦躁情绪。如果权威信息缺位,那么往往会冒出很多谣言。所以疫情爆发初期往往也是谣言最密集的时候,“武汉市某医院存在尸体无人处理”、“中国被WHO划为疫区国,经济将倒退20年”、“阿莫西林可以治疗新冠病毒”、“盐水簌口”这些或“耸人听闻”或“啼笑皆非”的谣言均在这段时间内广泛流传。

 由于对新型传染病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疫情也给专家的科学实践和判断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滞后性。对于新型传染病,无论是病毒源头、发生机理、传播链条和速度、检测手段和致命性等都需要从基础性的病理研究开始,治理方案也需要积累大量临床表现。科学是需要事实来说话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来看,人们对新事物、新现象的认识从来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到深的螺旋上升过程,任何科学结论都需要客观翔实的证据支撑。新冠肺炎也是如此,尤其是在爆发初期,从有限的病例样本和尚在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出“某些群体对病毒不易感”这种有限的认识也是很自然的。

 第二是信息在传播中的变异。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达8.47 亿人,且绝大部分手机用户都安装有至少一种社交软件。

 社交软件的普及带来了碎片化信息和碎片化阅读。关于疫情的信息,如断章取义的文字、拼接的照片以及掐头去尾的短视频等信息量高度浓缩的碎片化信息在互联网大行其道,使得公众对疫情信息的解码结果变得更加多元。

 第三是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作为“传媒新贵”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在“用户=流量=金钱”观念的影响下,促使自媒体运营者在对疫情进行报道时更加重视浏览量和点击率,热衷于题材的轰动性和时效性,或对相关信息断章取义,或缺乏对信息来源的求证,或发布极其主观的信息。

 再有就是境外的未知信源。有些反华分子通过断章取义试图制造恐慌,质疑中国的防控措施。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辨别是非。


(▲疫情中的谣言成因)


03如何应对网络谣言


 谣言止于智者。面对这些铺天盖地、鱼龙混杂的信息,我们如何增强自己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信息辨别能力呢?

 在实践上,我们要增强谣言的辨别能力。这需要我们扩展知识面,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在看到传播的消息时及时向权威求证。当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你发现你的情绪有了变化,你就要停下来反思一下了。尤其是对疯狂煽情的信息要警惕,真相力量足够大是无需煽情的。最后,观察、对比网民评论。事件都有多面性,避免被单方面陈述所误导。有些信息下面的评论可以快速为我们提供思路,很多网民也会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或者来自谣言中事发地的朋友也能提供很多真实线索。

 此外,一般情况下,拙劣的谣言信息喜欢带有大量红色叹号或者“紧急通知”、“帮忙扩散”、“ 收到请转!!越快转越好”、“央视曝光!”、“内部视频”、“速看!马上删”、“最高机密”、“出事了!都在转!”、“转疯了”等字眼,大家应擦亮双眼,理性分析。

 在思想上,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无论是十天建成的“火神山”医院,还是全国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的大会战,无不体现出了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上的巨大优势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1147F

(▲行动上应对谣言)


CB41

FEC6

(▲思想上应对谣言)


 谣言是人类特殊的社会现象,自人类语言出现的那一天开始,谣言就始终伴随着我们,它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变化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方便你我他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低的造谣成本和越来越快的传播速度,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就是这个现象的真实写照。

 每次社会热点事件都会产生一批新的谣言,以前有,现在有,将来也很难消失希望以后我们再遇到似是而非的信息,能够理性分析,客观看待。“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谣言“三连”永不过时。


DA44




上一条:赵海燕:疫情下的学习生活——该如何应对自主学习中的焦虑?
下一条: 孙帜:致敬“病毒猎手”王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