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各大学校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通过直播、录播等形式广泛开展线上教学,网上授课在给教学活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间,部分同学在线上学习中出现了烦躁、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如何及时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情绪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天,青年讲师团的2016级应用与化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赵海燕将为我们带来海绵课堂“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第一季第六期课程——《疫情下的学习生活——该如何应对自主学习中的焦虑?》
个人简介

赵海燕,中共党员,化学化工学院2016级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连续三年获得综合成绩专业第一名,曾获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第十四届创青春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二等奖、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个奖项,并获得河南省三好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河南大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8年8月入选“梦想计划”,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AIA世界500强企业等进行交流学习。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的教学活动只能在线上开展,对比线下教学,线上学习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学生的自制力、网络的稳定性以及教学用具等。面对这次始料未及的变化,很多同学由于难以适应疫情下的学习生活而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迷惘、不安、焦虑。坏情绪极易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这期课程主要和大家讨论:疫情下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应对焦虑情绪,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我将与大家分享,在疫情期间,我是如何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并顺利完成本学期学业的。
这里用一个时间轴,先和大家一起回忆下,从放寒假到上网课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经历过哪些事情。

01 寒假时间
1月底,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武汉,这座1100万人的城市被封锁。逆行者们从全国各地奔赴前线,为国民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疫围墙,他们通过实际行动为全国人民上了一堂名为“爱国”的生动课程。

所谓爱国,就是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奉献给祖国。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的缩影,而国家也并非抽象的存在,它正是由一个个人所组成的共同体。灾难面前,国家承担起护卫每一个国人的责任,每一个国民也奋力支持国家的决定。疫情来袭,中国人民遇到了灾难,同时也见证了灾难面前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祖国是国民永远坚强的后盾,作为祖国的一分子,我们感到庆幸,感到骄傲。但身为大学生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是时候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冯秀军教授在“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中告诉了全国大学生:爱国是青年最大的责任和担当。

如何才能担当得起这份责任?支援武汉的护士朱庭萱说:“穿上白大褂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工作。”一身白大褂,不只是衣服,更是一种职责与使命,一种担当与躬身入局的大义。没有生而英勇,只有选择无畏。医务人员的最美逆行是选择在困难面前做好本职工作,奔赴一线。那么作为学生,我们可以做什么?毫无疑问,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在没有能力做好别的事情之前,我们能选择的就是不断学习,增加本领。

02学习时间
寒假结束,大一、大二、大三的河宝儿开启了网课模式,而应届毕业生们则面临着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线上答辩等任务。但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

久而久之,学生们逐渐陷入了一个怪圈,总会在应该开始学习的时候以各种理由拖延,在最后关头紧急赶进程并后悔最初的拖延,但下一次依旧拖延。比如,先用“我现在状态不好,一会再学”的理由说服自己,本应开始学习时,却打开微信消息,看完后便顺手点进某个APP或者游戏,将原本的计划完全抛在脑后。待到玩了数局游戏、刷了数小时视频后又突然意识到:“不行,时间不多了,得马上开始”。到了最后关头又开始无比后悔,暗下决心决定下次再也不碰手机,结果下次重蹈覆辙。这样的模式下,学习任务越积越多,最终使我们陷入焦虑之中。

首先,先介绍一下焦虑的概念。焦虑是指个体因不能达到目的或者不能克服挑战的威胁,而导致的自信和自尊受挫,致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伴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的具体表现有:拖延、延迟行为,回避行为等。例如,我在疫情期间曾为写毕业论文感到焦虑。
在放假前,我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多酸基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与催化性质研究的毕业论文课题,基础表征数据也已经全部做好,只需要再做一个催化实验,设想中的毕业论文内容会很丰富。但是由于疫情的影响回不去学校,毕业论文初稿迟迟没办法完成。我不希望毕业设计低于自己的预期,但又找不到办法解决,于是陷入了焦虑之中,逃避现实开始玩手机。

追根溯源,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来自于认知与现实的失调,当达不到预期目标,现实结果让人觉得失望时,就会产生焦虑。紧接着,逆向思考一下,学生对学习产生焦虑大多是因为学习任务太多,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学生的时间不充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家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喜欢沉浸在各中娱乐活动消磨时间的行为。
而导致玩手机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生理方面,手机里的游戏、短视频、社交等软件激活了人大脑中的快感中枢,使人们体内多巴胺含量提高,从而觉得快乐。心理方面,软件厂商抓住了行为上瘾的心理学秘密,在软件设计时,就使得人们对其产生依赖。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分析,焦虑产生的更深层原因是自控力的缺乏。

解决焦虑的最好途径就是自律。一些微信公众号中充斥着“自律即自由”的文章,每次看完之后,大部分人就下定决心要开始自律起来。但是关掉文章又默默打开了抖音,一刷就消耗了几个小时。潜意识里大家寄予自己最大的期待,希望自己能够自律,去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然而自己的行动却难以跟上。

03如何应对焦虑
第一步:认识自己的渺小,与自己和解。既然焦虑源于人们的认知和现实的失调,那就努力减小这个失调的程度。首先要了解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接纳自己,并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情绪稳定。我觉得自己本身是比较容易焦虑的一种人,焦虑时我常常会拖延,脾气也会比较急躁。当毕业论文第一版不能继续完成的时候,我就很后悔也很焦虑,反复问自己:在学校期间为什么不检查晶体数据是否完整?为什么不提前把催化实验做完?然而现实摆在面前,我无法控制和改变。因此,我选择了接受,在和老师线上讨论了之后,我更换了毕业论文课题方向。当认知和现实取得一致,于过去和未来的自己和解,才能治好莫名其妙的焦虑。

第二步:做好最坏的打算,专注地做好眼前事。治愈系作家卢思浩这样写到:“建立信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头疼的事。打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想象出来的困难总比实际遇到的困难难缠,刚开始做时都会觉得困难,给自己设一个时间期限,在这个时间内不管怎么样都要试一试,很快你就能发现其实自己也能投入其中。行动是最有意义的事。”行动起来,抛开对未来的预期,专注地做好眼前的事情,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可以坦然接受。

第三步:规定好行为标准,约束自己。首先是制定目标与计划,我喜欢写下今天想要做的事情和要达到的目标,分配好几个番茄钟,不去过多纠结于每一分钟做了哪些事情。在划分时间时,也规划好娱乐时间和学习时间,在娱乐结束后,卸载掉相应的软件,降低我们在学习休息期间点开软件的概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最后是要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在学习上达到目标就对自己进行奖励,提高对学习的期待,建立正反馈,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和大家分享一个自主学习相关的视频,一起观看来自B站up主图灵的猫的视频:如何让自己像打王者荣耀一样发了疯的学习?(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视频)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曾讲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希望每个青年都能在这次疫情大考前找到自己的目标,拥有前进的动力。那些莫名的迷茫和焦虑,都会在青春奋斗的成长过程中慢慢被化解。大家终将成为能够实现梦想、担当责任、成就自我的新时代青年。